国内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引进与可持续进步

点击数:631 | 发布时间:2025-06-19 | 来源:www.bzgdwl.com

    摘 要建国以来,国内先后从海外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如德国镜鲤 、白鲫、革胡子鲶、蟾胡子鲶、卡特拉鱼、虹鳟、红鲍、绿鲍、罗非鱼、俄罗鳄、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巨藻、异枝麒麟菜、褐首鲶、沟鲶、尖吻鲈、加州鲈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英国大菱鲆、美国红鱼、美国条纹鲈、日本红鳍东方等。且绝大部分已形成了产业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进步国内的水产养殖事业作出了要紧贡献。
    本文概述了国内历年来引进水产养殖新产品种的近况,剖析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后的进步策略与对策,强调了以后可持续进步的重要程度。
    关键字水产养殖 可持续进步
    1、国内外主要养殖类型
    l、甲壳类
    世界养殖的虾蟹类有30多种,其中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是著名的三大养殖虾类,其它一些较要紧的养殖品种还有:日本对虾、印度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宽沟对虾、短沟对虾、小褐对虾、白对虾、巴西对虾、桃红对虾、西方对虾、南方白对虾、加州对虾、食用对虾、蓝对虾、刀额新对虾、近缘新对虾。另外,近几年很多淡水虾类和海淡水蟹类如红螯螯虾、雅比虾、麦龙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据缘青蟹、三疣梭子蟹、日本鲟、龙虾类等。
    2、鱼类
    世界海水鱼类养殖上百种,其中要紧类型有:虹鳟、银鲑、大西洋鲑、褐鲑、大西洋首鱼、红姑鱼、海鲑、条纹鱼、鲶鱼、鳅、鳗鲡鱼、石斑鱼、大西洋鲽、遮目鱼、条纹鲻、线鳍西鲱、红笛鲷、军曹鱼、兰鳍金枪鱼、黄条、罗非鱼、牙鲆、大菱鲆、真鲷、黑鲷、金鲷、花鲈、尖吻鲈等。
    3、贝类
    现在,世界上约有海水养殖贝类30余种,主要的养殖类型为褶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大扇贝、皇后扇贝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珍珠贝、菲律宾蛤仔、皱织盘鲍、杂色鲍、硬壳蛤、缢蛏等。
    正在研究和开发养殖的贝类有:绿鲍、滑顶薄壳鸟蛤、密鳞牡蛎、)巴西牡蛎、紫枢扇贝、圆扇贝、墨西哥湾扇贝、短颈蛤、砂海螂、地鸭蛤、剃刀蛏、长竹蛏、大砗磲、鳞车磲、砗蚝、奶油蛤、又蛤、黄蛤等。
    4、藻类
    现在养殖的经济藻类品种有:褐藻的主要养殖品种有海带、裙带菜;红藻有麒麟菜、江蓠、红毛藻,角叉藻,龙须菜及紫菜;绿藻主如果礁膜。近年来有的类型的经济价值也渐渐得到看重,小规模的养殖也已拓展。如绿藻的Enteromopha spp.,Lanlerpa spp.,褐藻Claodosiphon olamurannus等都被广泛养殖,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国内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引进近况
    建国初期,国内的水产总产量不足50万吨。
    50年代末期,国内加快了水产事业的进步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手段,使国内的水产事业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渔业产业结构经过几次调整,水商品总产量到2000年达4278.99万吨,比1999年增加156.5万吨,增长3.80%。进步最快的当数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事业的飞速发展,除去国内的渔业政策引导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外,其三要缘由是国内加强了新产品种的引进力度。从而促进了国内水产养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大规模的新产品种引进工作始于50年代末,早在1957年,国内就通过民间途径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
    1959年国内政府同意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赠送的原产于北美洲的虹鳟发眼卵5万粒和稚鱼6000尾,之后,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先后从孟加拉、日本、埃及、美国、泰国、越南、非洲、墨西哥、苏联、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其主要品种见表此1。
    国内引进新的品种,丰富了国内的水产种质资源。而且大部分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国内水产养殖业的进步,并为国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淡水养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非鱼。 1998年,全国养殖罗非鱼达52.6万t,遍20个省市、自治区。第二是罗氏沼虾,1998年,全国罗氏沼虾总产量已达617万吨。在海水养殖中,扇贝、牡蛎养殖最具备代表性。海湾扇贝引进后,国内的扇贝养殖进步极为飞速。扇贝养殖原来不足10万吨而到了1998年扇贝养殖总产量已达62.9万吨,扇贝不再是海珍品,而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大众水商品。牡蛎养殖更是这样。
    1991年,全国牡蛎养殖总产量为8.7万吨,而到了1998年,全国牡蛎产量已高达283.3万吨。应该说,这是与新产品种的引进有着极为要紧的关系。国内的对虾养殖,最高年产量高达22万吨,养殖面积达220万亩(1992)。
    1993年以来,因为对虾暴发性时尚病的发生,使国内的对虾养殖遭到严重干扰,但2000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已恢复到20万吨左右。在这一产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引进的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等。
    另外,推广应用较好的品种还有淡水白鲳、斑点叉尾、胡子鲶、露斯塔野鲮、虹鳟、牛蛙、大菱鲆和条纹鲈等等。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水产养殖新产品种的引进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收获是显著的。但与产业进步需要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品种较少
    多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区域,已把水产养殖良种的引进、移植作为水产养殖专业进步的一个要紧策略举措,并常见看重挖掘借助与有关目的性质的遗传改进等工作。其良种的培育基地、实验场等年有增加。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亦愈加大。近几十年来,引种集中在改良本国水域水生生物的类型组成,遗传改良本国的养殖品种和直接将引进类型投入市场。以达到提升水体的生产能力,获得更优质的养殖品种和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产品。因此,很多国家都加强了引种的力度。在19世纪和20世纪期间,欧洲、亚洲、北美洲等20余个国家和区域进行了鳄科、鲑科、鲤科、鲶科等39种鱼类。其中,10种鱼类的驯化成效显著。
    18种鱼类驯化有成效。
    6种鱼类驯化成效不好并有不良反应。
    5种鱼类的驯化结果不清。
    在此期间,欧洲总计引种39种。其中,欧洲鱼类20种,亚洲区系与鱼类9种,北美区系鱼类16种;有26种鱼类已成活于新的水域,已形成了自然种群,占移殖鱼类的66%。在这类移植鱼类中,移植的16种鱼类中,有13种(81%)已驯化。北美移植鱼类约有40种。其中,25种鱼类已驯化于美国和加拿大,在美国中部和南部区域有近半数鱼类为外来种。亚洲区域移植的鱼类有70余种,其中中国60种、日本7一 8种、斯里兰卡15种,在这类鱼类中约20训化成功。前苏联对引种驯化工作十分看重,自18世纪至20世纪,共进行了13个科的76种鱼类的移植,向976个水域(包含海域、湖泊、河流和水库)进行了1572次植移。对无脊椎动物(贝类等)和饲料无脊椎动物的移植也十分看重,19世纪中叶,移植39个种,移植437次,放养68个水域。这段时间移植的目的是改变这类水域的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饵料配方生物的区系组成,增加天然水域和水库的经济鱼类资源。到80年代初,驯化鱼类的年捕捞量平均为35万公斤;移植饵料配方资源后,每年可增产2.5万一3万公斤,引种驯化产生了经济效益。
    60年代后,该国开始重视养殖鱼类的引种,60年代至70年代,从国内引进“四大伙鱼”中鲢、鳙、草鱼,并在全国各地打造了规模较大的繁事基地,借助电厂、核电站的温排水进行苗种的早繁早育和产品鱼养殖,使全国池塘养殖生产发生了革变化,由过去单养鲤改为鲢、鳙、草和鲤鱼混养,苗产由过去的100~50公斤大幅度提升到300~350公斤。在各国的引种鱼类中,主如果鲑亚种、白鲑亚科、鲟科和罗非鱼属的类型,如虹鳟、红点鲑、大西洋鲑、几种大麻哈鱼、湖泊性白鲑、洄游性白鲑、匙吻鳟、高首鳟、俄罗斯鲟和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贝类则以美洲牡蛎、欧洲牡蛎等。
    国内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有广阔的浅海滩涂;同时,也有相当大的淡水水域。可引上的新技术和养殖类型相当多。但,从国内引进的状况来看,数目仍然太少。尤其是一与农业相比,差距甚大。
    2.存在肯定的盲目性和重复引进
    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途径不断扩大,不少单位自行联系,总是导致同一技术、同一类型由不同区域和单位重复引进,如虹鳟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澳州龙虾、条文鲈、扇贝等多次从海外引进,有些因引种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致使非常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能不第三引进等,导致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进步。
    3.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不少单位因为种种缘由,包含小集体意识,总是自行引进、自行试验,自然推广生产,致使很多技术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很难推广,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大浪费。
    4.检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看重
    经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在新技术、新产品种引进过程中不可以按规定进行检查、检疫。有些虽履行了检查、检疫手续而未能真的做到检查、检疫,甚至有些单位和个人通过民间渠室和三资企业的商务活动引进的类型根本不履行检疫手续。因此,很难杜绝和查处病虫害的带入,这一点,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充分关注。
    4、进步策略与对策
    1.打造全国性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管理软件
    要使国内的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引进工作健康、有序的拓展,需要打造全国性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管理软件,以便对国内已经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产品种进行全上程跟踪管理。并依据产业进步,拟定出以后引进的中长期进步规划。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借助现有些水域资源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新产品种,预防重复引进和分散引进。
    2.严格实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
    水产养殖新产品种的引进,对国内的渔业进步确实起到了极为要紧的促进用途,但也不应忽略在检疫方面的问题。检疫是引种中要紧的一关,世界各地农作物引种中因检疫不严带进病害的例子不少,损失也非常紧急。应抓好检疫关,防患于未然。在推行引种的过程中,应付新产品种和随其而来的所有工具、饵料配方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并隔离饲养,确定无疑后再转入大面积养殖。尤其是近年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水商品流通和三资企业飞速发展,有的养殖品种是通过非正常途径而流入中国,致使一些病虫害的漏检,以后应加强执法力度,严防带入新病原。
    3.应尽快打造国家级良种引育中心并加大对原、良种场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国内不少地方原、良种资源的紧缺和浪费并存。因此,建议一是推行原、良种生产许可证规范,打造严格的考核规范,狠抓国家级原、良种场的年检。同时,要拟定一系列包含税收在内的打折政策,从物质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实行原、良种的定点生产,取缔无证生产。二是打造完善权威性的国家原、良种监测机构。建全有关法规,打造相应的规范和苗种生产规范,三是加强对原、良种场的资金投入,改变原、良种研究和推广滞后于生产的局面。四是打造国家级良种引育中心,实行全封闭隔离保种和扩种工作,以维持和提升亲体与苗种的水平,预防种质退化。从而提升原、良种场的社会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4.应看重和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物种进入新环境,适应后一般会获得长足约进步,由于新环境中一般缺少限制其进步速度的天敌。因此,假如对此估计不足或缺少防范手段,引种的结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如克氏鳌虾的引种就是一个例子。克民整虾原成长在美国南部,有肯定的食用价值,大约50年前被引入国内。这种虾生命力最强,被引种后飞速在国内淡水资源丰富的南方产稻区繁衍开来。因为其性情凶猛,喜穴居,捕食幼蟹,毁坏庄稼,对当地自然物种和埂田堤坝有风险,因此被当地的居民视为敌害。藻类引种也是如此,在尚未对欲引进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史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认知之前盲目进行引种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引种进入自然环境后进行侵略性成长,使原生境中的类型成长不好的甚或消失,原有些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引种之前应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引种之前应严格控制养殖范围,在获得了肯定的经济后再推广。
    5.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
    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对于缩短周期,增加国内水产种质资源,提升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具备极为要紧有哪些用途。但大家也发现,国内引进的不少品种和技术尚未能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其缘由之一是多数未打造行之有效的保种和推广基地与与之相应的各级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另一缘由则是资金短缺,没足够的保种与推广资金。引种一般只不过引进少量亲体,然后经由这类亲体很多、反复地繁育后代以形成新的种群。引种的初期,经精心选择的品种会表现出让人认可的优良品性。但伴随规模的扩大,与当地环境的融合,与当地相近种群的混合,引入品种会在各方面有的变化,一些特征因缺少准时的补充而日渐消失,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连续性。任何品种都存在着衰退的趋势,而准时地补充新的纯正亲体则是防衰退的效果最好渠道。除此之外,借助生物技术进行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原产地补充新的亲本相结合,就可既经济又安全地保证引进种的长远进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广应用的进度。
    6.以后应重点引进的水产养殖新产品种及渔业新技术
    (1)在立足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有选择地从海外引进一些成长周期短、直推广、优质的养殖类型,并通过驯化、繁育使其尽快达到产业化。
    一是应考虑种质的引进更新。如国内各地虽多次引进罗非鱼、海湾扇贝、罗氏沼虾、虹鳟、德国镜鲤、巨藻等,多数已发生退化,因此需要扩大引进的类型。对罗非鱼,应重点引进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来罗非鱼原种和不含卵孵化的罗非鱼新种。以更新现有亲鱼和提升苗种生产能力。并打造相应的地区性保种中心和繁育中心。通过保种和扩种,使现有些罗非鱼种质得到更新。对海湾扇贝、墨西哥扇贝、罗氏沼虾、虹鳟、德国镜鲤、应以引进原种(或优质种)为重点,经过保种,使现有余体得以基本更新。
    二是新养殖对象的引进和驯化。从国家来看,应重点和继续引进合适国内北方海域养殖的鱼、贝类和合适国内南方海域养殖的贝、藻类为重点,并积极引进优质、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淡水养殖类型。其主要品种如大菱鲆、条纹鲈亲鱼、俄罗斯鲟(俄国鲟、闪光鲟、西伯利亚鲟、杂交鲟等)、俄罗斯淡水白鲑、斑点叉尾新产品种,美国拟石首鱼、欧洲大扇贝、朝鲜栉孔扇贝、新西兰鲍、万氏白对虾和缅甸沼虾等,
    (2)应考虑引进海水集约化育苗、养殖过程中的水处置技术与设施,深海抗风浪网箱和沉浮式网箱制作技术,某些经济鱼、虾贝类的重点育苗技术,紫菜冷冻床育苗技术,耐盐植物,高效饲料配制与加工技术,养殖病虫害的迅速诊断与监测技术与设施等。
    (3)应考虑引进鱼、虾、贝类遗传育种重点技术及干扰素基因克隆及干扰素制备技术与设施,于细胞培养技术,转基因打耙技术,成长激素制备技术与设施,鱼类疫苗制剂与制备技术,营养转化测定技术与设施。
    上述任何品种和技术的引进都应经过严格的论证与评估,并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推行,以确保引进成功和防止产生不应有些损失。尤其是应注意对生态负效应的评估与检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